手机版

天青色等烟雨,他们在等“青花色”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24 10:52:00    

在上高县堆峰村的青花釉料展示馆里,暑假前来参观的中小学生们正认真聆听石子青烧制技艺非遗传承人晏木然讲述传统烧青工艺的精髓:“拾料、水洗、装钵、封钵、装窑、烧青……回青淳,则色散而不收;石青加多,则色沉而不亮,根据形状色泽即可分为一、二、三等级。”

晏学荣教孩子们筛选、甄别石子青


采集“青花魂”

景德镇的青花瓷名满天下,而赋予其那抹动人心魄的幽蓝灵魂的,正是源自上高的石子青。早在明代正德十年的《瑞州府志》中便有明确记载:“无名子出天则冈,景德镇用此绘画瓷器。”经元青花研究专家刘金成潜心考证,古志中提及的“天则冈”,就是今日上高县工业园区一带,而堆峰村,正是这片区域中采集青料的核心所在。

青料的采集,绝非易事。堆峰的料工们,凭借着对“蓝”的执着追求,如同候鸟般迁徙于山水之间。他们深入矿脉,用最原始的工具和敏锐的眼光,从万千矿石中辨识、挑选出那蕴含着“青花之魂”的原矿。肩挑背扛,风餐露宿,将散落各地的优质矿石带回来加工,再跋山涉水运往瓷都景德镇。每一粒被选中的石子青,都浸染着料工们的汗水与对故土的深情。83岁的晏木然回忆往事,眼中闪烁着对先辈的敬意:“随着一代代人的采集,本地的石子青日渐稀少,我爷爷那辈人,为了寻找最上乘的石子青,足迹远至云南宣威。他在那边一待就是近十年,甚至在那里成了家,娶了当地女子。”

青花瓷与青花釉料(右二为青花釉料)


烧出“青花色”

时代变迁中,青料产业经历了沧桑巨变。随着化工颜料的普及,天然矿物青料的需求锐减,如今堆峰村捡拾石子青的村民屈指可数,掌握传统煅烧技艺的仅剩晏木然、晏学荣父子二人。

晏木然性情温和,不擅言谈,年少时曾跟着父辈走南闯北,年迈之际仍在收料,用心钻研烧青技艺,对石子青的热爱和从实践中掌握的煅烧技艺使他保持“择一事终一生”的定力。

为了让堆峰村本土文化符号在源远流长的进程中继续发扬好、传承好,晏木然潜心钻研,一边翻阅大量文献资料,了解烧瓷制瓷的历史文脉,一边找寻老瓷片、旧瓷瓶、瓷釉料等揭开美丽青花的“密钥”,细心挖掘并严格筛选隐藏在红壤中的“宝藏”,潜心研究调釉和烧制技艺,在时光静好的岁月中,心无旁骛地钻研古老技艺,复刻旧时的繁荣景象。

晏木然老人在对石子青生料进行初步筛选

“在外人眼里石子青只不过是个毫无生气的普通石块、着色用料,而在我们这种手艺人看来,石子青烧青工艺是一个‘饭碗’、一项传承、更是一种情怀”,晏木然老人饱含深情地说道。

“石子青的耐火性千差万别,煅烧全凭经验,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晏学荣的话语里,是沉甸甸的责任。他从父亲手中接过的,不仅是一门濒危的技艺,更是守护青花瓷“灵魂色彩”的使命。但他并非固守者,面对时代挑战,晏学荣选择了创新。他将父亲坚守的传统炭烧工艺,革新为更精准可控的电窑烧制,温度曲线得以准确把握,釉料的品质与稳定性得到显著提升。“老祖宗的智慧是根基,现代科技是翅膀。”晏学荣说,这种融合让古老的技艺焕发出新的生机。

“含钴量低的,烧出来是沉稳的灰色;含钴量高的,就是那最明亮、最正宗的‘青花色’。”晏学荣手捧不同品级的青料,如同抚育婴孩,眼中是对这门技艺深入骨髓的执着与热爱。

这份执着与热爱,得到了时代的回响。2021年,上高县将青花釉料煅烧技艺列为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23年,堆峰村建成青花釉料展示馆,晏木然父子化身讲解员,向一批批慕名而来的参观者展示“生料”“熟料”,详解制作要点。

煅烧石子青

“青花釉料”焕发生机

青花釉料展示馆的落成只是起点。上高县定期举办非遗展示展演活动,让晏氏父子的技艺从作坊走向大众视野;此外在文化馆积极建设“非遗工坊”,不仅为晏家提供了更规范的生产和展示空间,更计划以此为核心,吸引对传统工艺感兴趣的年轻人回乡学习、就业。在县里的支持下,晏学荣开始系统地整理父亲口述的经验,并尝试带徒弟。

更令人欣喜的是,这门古老技艺正悄然改变着乡村面貌。展示馆带动了乡村旅游,吸引了不少陶瓷爱好者、学生团体前来研学,村中一些原本闲置的劳动力,开始参与到青料展示、讲解辅助、初级加工等环节中。村民晏小英原本在家务农,如今在展示馆负责游客引导和青料初级分拣工作,“没想到这老祖宗留下的石头,还能让我们在家门口多一份收入,心里特别踏实。”这份源自非遗的“蓝色经济”,正为堆峰村注入新的活力,成为乡村振兴中一抹独特的文化亮色。

来源:“江西宣传”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