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眼镜王国” 到 “AI 智谷”:龙岗跃迁的这十年
“买电子到华强北,买眼镜到横岗来。” 这句流传甚广的俗语,道出了深圳龙岗区在制造业版图中的独特地位。这个以眼镜制造业闻名的区域,每年中高端眼镜产量逾亿副,占据全球过半中高端眼镜市场,是一座名副其实的“眼镜王国”。
回看龙岗眼镜产业带的发展历程,“善制造,不善创造”的标签如影随形。随着成本攀升、竞争加剧,自上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横岗眼镜”似乎即将迈入一场“中年危机”:供应链外迁、渠道和品牌缺失、产值规模缩减等问题日益凸显。
从依赖代工的 “制造基地” 到 AI 技术扎堆的 “创新高地”,龙岗用近十年时间完成了一场惊心动魄的产业进化。由“制”转“智”是这场产业变革的核心逻辑,其中也蕴含着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深刻启示。

2025人工智能眼镜产业创新大会现场。(供图/龙岗区委宣传部)
“眼镜王国”中年危机的破局
在深圳横岗配眼镜,“快”是标配。缺一颗螺丝?骑上电瓶车半小时就能配齐。
一条龙岗大道,串联起了王潮、新视代眼科医院、新马、嘉宝国际、新世界、横岗等六大眼镜城。以横岗街道为核心向外辐射,有接近1200家生产型眼镜工业企业聚集在深圳市龙岗区方圆50公里的产区内。从模具开发到成品组装,一副眼镜的诞生全程可在五公里内完成。
完备而高效的一站式供应链,为横岗将产业触角伸向海外、承接大批海外订单提供了坚实基础。在横岗,遍地不起眼的厂房和作坊,却承包了全球超过一半的中高端眼镜制造订单。全球每7副高端眼镜,就有1副在此成形。由横岗眼镜制造的胶架、金架、钛架等高档眼镜架近九成远销海外,其中不乏路易·威登(LV)、阿玛尼(Armani)、古驰(Gucci)等世界知名高端品牌。
龙岗眼镜产业的黄金时代,藏在横岗街道半径五公里的产业链中。这样的产业集聚气象,造就了横岗眼镜产业链长达四十多年的“效率奇迹”。但 “为他人作嫁衣裳” 的代工模式,注定难以长久。随着深圳土地、劳动力成本的攀升,温州、厦门、丹阳等地的眼镜集群凭借低成本优势崛起,横岗陷入了“低端锁定” 困局:既难与国际品牌争夺中高端市场,又在低端市场失去价格竞争力,供应链外迁、产值缩水等问题接踵而至。
当过去依靠劳动密集型得来的优势被逐渐削弱,横岗眼镜产业面临着“低端锁定”的严峻挑战:既难以在中高端市场与国际品牌抗衡,又在低端市场失去价格竞争力。因此,一场区域产业转型势在必行。
破局从 “创品牌” 开始。2015 年,“横岗眼镜”区域商标正式注册,龙岗区政府同步出台政策,对注册自主品牌、开设品牌店的企业给予奖励。“柏琪”“欧典” 等本土品牌崭露头角,2021 年全国首个原创眼镜设计师联盟“设计番”在此成立,截至 2024 年已汇聚两百余名高端设计师,推动“中国眼镜时尚”走向国际。
然而,品牌化只是起点,龙岗的“雄心”远不只于此。全球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让龙岗看见了“传统眼镜+智能穿戴”的新机遇。
当全球人工智能浪潮袭来,龙岗敏锐地捕捉到“传统眼镜 + 智能穿戴”的新机遇。2025 年 6 月,在2025届深圳国际眼镜业博览会上,横岗企业研发的 AR/AI 眼镜、翻译眼镜、拍摄眼镜集体亮相,全方位展现出龙岗眼镜向数字化、智能化迈进的显著成果。
成熟的产业链在“横岗眼镜”的智能转型中发挥了闭环优势。前端,传统厂商解决智能眼镜的配镜、调试难题,提供个性化镜框定制;末端,遍布街巷的眼镜门店成为智能产品触达消费者的天然渠道。
设计师通过结构改良,让智能设备在功能性与佩戴感之间找到完美平衡。如今,常有用户带着外购的 AI 眼镜来到横岗门店,寻求舒适度的优化、配镜的个性化。
如今的龙岗“眼镜城”,已不再是过去单纯的制造基地,而是集品牌孵化、原创设计、和“智”造于一体的产业高地。从代加工到自主品牌崛起,从传统制造到智能创新,龙岗眼镜产业迈出了产业升级的关键一步。
不止眼镜
美国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在《国家的竞争优势》中提出,产业集群的专业化基础会催生全新产业。这一理论在龙岗得到印证:随着智能眼镜产业的壮大,一个以 “人工智能 +” 为核心的新生态正在崛起。
从“眼镜制造”向“眼镜智造”转型,只是龙岗产业升级的前奏。过去五年,龙岗的视野早已超越镜片。随着智能眼镜产业的高速发展,新一批高新科技企业开始以“眼镜城”完善的基础设施为依托,逐步建构起集研发、生产、生活于一体的“人工智能+”产业生态。
外卖无人机、机器人咖啡师、智能健身房、无人驾驶巴士……走进龙岗大运AI小镇,可以发现AI嵌入了园区日常生活的角角落落。在24小时无人值守的大厅里,导览机器人“龙龙”可提供咨询办事、便民查询、设备操作指引及导览讲解服务;配送机器人“小龙”则为园区工作人员提供跑腿服务,提高办公效率。
大运AI小镇位于原横岗228工业区,自2021年7月正式开园以来,已有上百家人工智能相关企业入驻,包括35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3家专精特新企业、3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除华清眼镜等专注人工智能眼镜研发的老牌企业,芯睿视、旭鑫智能、维尔视等新兴科技公司也纷纷向此集聚。企业间的技术协同正在重新“焊接”龙岗的产业骨骼。
创新生态的底色是对人才的包容。2025 年 3 月运营的 “青龙湾・青年驿站”,为来深求职者提供 15 天免费住宿。数据显示,截至6月,2718名青年在这里找到了来深的第一处“家”,其中超过半数的青年顺利留深就业,实现了从“落脚”到“安居”的转变。除此之外,大运AI小镇还专门打造青年创业基地,为AI、智能终端等初创企业提供免费空间,让创新的种子有了生根的土壤。
这种生态活力正转化为消费动能。2024年,龙岗区横岗街道推出眼镜时尚消费游,吸引了超10万客流,带动商户业绩激增30%。今年8月,在“配镜游”的基础上,横岗进一步整合本地资源,创新发布“Ai横岗·YUE文旅”主题Citywalk路线,通过“AI研学游”“工业创新游”将龙岗AI产业与文旅深度融合,让“AI”不再是冷冰冰的科技概念,而是可触摸、可体验、可“出圈”的文旅模式。
从智能眼镜产业崛起,到AI企业扎堆,昔日的“眼镜之都”正蜕变为一座生生不息的“智造谷”。
“科技特长生”的转型之道
龙岗的蜕变让人不禁要问——为什么龙岗可以?
中国产业集群的形成既是工业化迅速发展的结果,也与区域产业政策方向紧密相关。当我们将目光投向龙岗的区域转型轨迹,就会发现它成为深圳这座“科技之城”新晋的“科技特长生”并非偶然,而是一场产业积淀与政策远见的双向奔赴。
对政策节奏的精准把握至关重要。从2014年到2020年,深圳累计投入35亿元设立智能穿戴产业基金,对自主创新项目最高资助1500万元。2014-2020 年,深圳投入 35 亿元设立智能穿戴产业基金,对自主创新项目最高资助 1500 万元,恰与龙岗眼镜企业探索 AI 转型的时间窗口重合。2023 年全国首个眼镜产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在此落户时,龙岗已在数字化领域领先一步。
其次是坚持“老树发新芽”的产业升级路径。2024年,龙岗区出台新政,鼓励包括眼镜在内的优势传统产业与智能科技企业深度合作,对推出AI眼镜的企业按研发投入30%给予补贴等系列支持。这种 “不砍老树,勤发新芽” 的思路,让传统制造与新兴科技深度融合。
如今,龙岗的人工智能产业已由智能眼镜研发拓展至医疗诊断、智能制造、智慧教育等多个领域,但龙岗始于“眼镜”的“传统制造+智能升级”模式,依然给城市产业转型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样本:焕活与新生从未对立,城市的产业进化,可以让“老树”发出“新芽”。
特约撰稿|阚泽宇 孙津
责编 李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