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山观潮 | 铭记烽火岁月,传承抗战精神

编者按:解读时事政策,挖掘文化底蕴,弘扬主流价值观,在枣庄市委网信办指导下,大众网枣庄开辟网络评论品牌栏目《君山观潮》,传播枣庄好声音,汇聚枣庄正能量,努力打造有态度、有深度、有温度的网络评论品牌栏目。
□特约评论员 亚洲
八十年前,中华民族以3500万同胞的伤亡为代价,赢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在这场波澜壮阔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台儿庄的炮火、铁道游击队的枪声、微山湖的烽火,谱写了枣庄一曲曲气壮山河的英雄壮歌。今天的我们,务必要积极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才能不断开创更加美好的明天。
枣庄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是连接华东与华北的战略要地。1938年的台儿庄战役,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在这场战役中,枣庄男女老少齐上阵,抬担架、送弹药、救伤员,用血肉之躯为前线筑起了坚实后盾。如果说台儿庄战役展现了正面战场的浴血奋战,那么铁道游击队则书写了敌后抗战的传奇。这支活跃在枣庄至临城铁路沿线的抗日武装,以微山湖为依托,扒火车、炸桥梁、截物资,在敌人的心脏地带展开游击战争。他们“爬飞车搞机枪,闯火车炸桥梁”,用智慧和勇气牵制了日军兵力,为八路军、新四军输送了大量战略物资。在枣庄大地上,还有无数普通百姓用平凡的行动诠释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滕县的乡亲们宁愿自己挨饿,也要把粮食偷偷送给抗日队伍;峄城的矿工们冒着生命危险,从日军控制的煤矿里抢夺炸药支援前线……这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共同构成了枣庄抗战的“人民底色”。
八十年岁月流转,战火硝烟早已散尽,但在枣庄,抗战精神从未褪色。近年来,枣庄以“红色基因”为纽带,在中小学开展“重走抗战路”研学活动,孩子们沿着铁道游击队的足迹,聆听老战士后代讲述先辈故事;文艺工作者创作出《台儿庄往事》《铁道英雄》等作品,让枣庄抗战故事以更鲜活的方式走进大众视野。这种“沉浸式”的历史教育,让年轻一代明白:胜利不是历史课本上的一句话,而是用鲜血与生命换来的和平,从而更加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台儿庄大战纪念馆里,锈迹斑斑的步枪、弹痕累累的城墙砖、泛黄的战地日记,无声诉说着当年的惨烈与悲壮;铁道游击队纪念园里,“西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的旋律时常响起,提醒着人们那段“游击健儿逞英豪”的历史;枣庄博物馆的“抗战专题展”中,一件件实物、一幅幅照片,让参观者在光影交错中触摸历史的温度。
纪念历史,是为了更好的守护和平。唯有铭记烽火岁月中的牺牲与抗争,才能读懂民族精神的内核;唯有传承团结奋进的品格,才能在新时代的征程上行稳致远。让我们带着对抗战先烈的缅怀、对和平的珍视,共同守护来之不易的安宁,让抗战精神在鲁南大地不断绽放新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