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走进吉林省近现代史展览|“抗美援朝第一渡”——一座桥就是一段历史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9 13:48:00    

走入吉林省近现代史展“抗美援朝后援地”展区,庄严肃穆的气息扑面而来。展区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全方位呈现中国人民志愿军渡江入朝作战的历史事件。其中,一张集安鸭绿江国境铁路大桥的照片占据了显著位置,仿佛向人们诉说着那段难以忘怀、可歌可泣的历史。


“吉林省是志愿军入朝参战的重要通道,也是志愿军最早出征地。”中共吉林省委党史研究室研究二处处长朱巍介绍说,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有42万名志愿军在辑安(今集安市)集结并由鸭绿江国境铁路大桥开赴战场,同时,这里承载了成千上万节车厢军用物资运往朝鲜,运送了一批批回国救治的伤员。因此,这座桥也被称为“抗美援朝第一渡”。

1950年10月15日3时,东北军区和第13兵团正式下达志愿军部队开进、集结和准备渡江命令,训令各部队全部到辑安、长甸河口、安东集结待命过江。在此期间,各部队派出侦察分队先期入朝,侦察战场情况,第42军124师370团在副师长肖剑飞的带领下,于16日晚从辑安口岸过江,进入朝鲜境内30公里。当时,渡江部队兵分两路,步兵走的是铁路桥,后勤辎重车辆、马匹、非战斗人员走的是一种特殊的桥,叫作水下桥。

“水下桥是志愿军在鸭绿江上铺设的隐蔽运输通道,用于保障部队渡江和后勤物资运输,还能防止美军空袭。”据朱巍讲解,战争期间,集安鸭绿江国境铁路大桥和两侧的十六道浮桥水下桥共同组成了志愿军渡江入朝作战和后勤供应的大动脉。

“集安鸭绿江国境铁路大桥作为‘抗美援朝第一渡’,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的重要起点。”朱巍表示,展览是往事的回望,更是历史的回响,它以新颖的展陈手段回顾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历程,展示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力量悬殊、极为艰难的情况下舍生忘死、浴血奋战、制胜强敌的英勇事迹。

自吉林省近现代史展开展以来,人们纷纷来这里参观,在文物故事里感悟家国情怀,感受着志愿军战士将生死置之度外、保家卫国的英勇气魄。大家不禁感叹,“抗美援朝第一渡”是一段激励人心的历史故事,它提醒着人们珍惜幸福生活,也鼓舞着人们继承发扬革命先烈英勇无畏的奉献精神,让抗美援朝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作者:王超

责编:秦楚越

编审:裴晶莹

监审:董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