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给“逛公园”立新规矩很有必要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9 13:13:00    

推窗见绿、推门入园,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日常。过去,我们去公园大多是散步遛弯,这两年,露营野餐、健身娱乐、专业摄影师跟拍……公园承载了更多的休闲娱乐功能。虽然公园数量在不断增多、品质也大幅提升,但曾经的管理理念、规定已经跟不上现实的需求。近日,《北京市公园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草案对公园露营、骑行等作了更加明确的规范。(8月28日《成都商报》)

如今的公园早已不只是供人散步遛弯的场所,它已转变为集露营野餐、健身娱乐、摄影创作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多元化空间。然而,随着入园人流的不断增多以及活动形式的日益丰富,公园管理也面临新的挑战。近日公布的《北京市公园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对帐篷露营、车辆入园、噪声管控等热点问题提出了新的规范。这一修订不仅回应了市民的需求,更体现了一座超大城市在公共空间治理方面的与时俱进。

公园是城市居民亲近自然、舒缓身心的重要场所。随着生活质量提升,人们对公园的功能期待,早已超越了单纯的“观赏”层面,转而追求更深度的体验与互动。搭帐篷露营、骑行游览、集体健身等活动,正是这种需求的具体体现。然而,无序露营可能会破坏草坪,随意骑行可能会带来安全隐患,高音量的音响则可能干扰他人宁静。这些“成长的烦恼”说明,原有的管理条例已难以适应新的现实情况。北京此次对条例进行修订,正是以问题为导向,主动探寻公共利益与个人自由之间的新平衡。

细览草案内容,其亮点在于“分类管理”与“弹性规范”。例如,对于帐篷露营,并非采取“一刀切”的禁止方式,而是鼓励有条件的公园划定开放共享区域,并实行轮换养护,这样既满足了市民的需求,又保护了生态环境;对于自行车、滑板车等工具,也不再简单地将其拒之门外,而是授权公园管理单位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并允许设置专门骑行区域。这种柔性管理思路,既尊重了市民的多样化选择,也为公园的科学治理留出了灵活空间。

噪声管控和商业拍摄管理等新规,同样体现了精细化管理的趋势。通过明确声环境功能区和噪声限值、公园活动组织需登记报备等要求,草案在保障市民娱乐权利的同时,也加强了对公共秩序和他人权益的保护。这种“既放得开,又管得住”的治理智慧,值得其他城市借鉴。

北京公园条例的修订,不仅是一次地方性法规的更新,更是一次城市治理理念的升华。它告诉我们,公共空间的管理不应是静态的禁止与限制,而应是动态的平衡与优化。在人口高度密集的大城市,如何让公园既保持“天然氧吧”的生态功能,又承担起“市民客厅”的社会功能,需要依靠法规的持续创新与完善。

未来,随着新条例的落地实施,公园能否真正成为人人乐享的文明空间,还需要市民与管理方的共同努力。规则只是框架,真正的美好环境,源于每一位游园者的自觉与尊重。在城市与自然交融的绿意中,我们期待看到更多温馨和欢乐。(苑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