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加强营养调控,提升畜禽养殖水平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5 15:06:00    

  肉、蛋、奶等动物源性食品不仅丰富了人们的餐桌,还提供了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脂肪。“脂肪摄入过少会导致必需脂肪酸缺乏,n-3不饱和脂肪酸和n-6不饱和脂肪酸两种必需脂肪酸的摄入不平衡会引发各种疾病。吃对脂肪很重要,摄入更高品质的动物源性食品,对提升国民健康水平意义重大。”在日前举行的第五届全国脂类营养论坛上,专家表示,在畜禽养殖中,进行科学的营养调控,能实现动物产品品质的提升与营养效能的最大化。

脂肪酸平衡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发强调,脂肪在人类营养体系中应占据核心地位。“脂肪并非‘洪水猛兽’,而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性物质,脂肪酸平衡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他说。

  从生理功能来看,脂肪对人体的作用不可替代。其中,n-3不饱和脂肪酸和n-6不饱和脂肪酸作为必需脂肪酸,在血管发育、神经系统构建和免疫功能调节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23版)》显示,成年人每日脂肪摄入量应为总热量的20%—30%,以满足基础代谢需求,而合理的脂肪酸摄入比例(n-3不饱和脂肪酸与n-6不饱和脂肪酸之比保持在1∶4至1∶6之间)可使心脑血管疾病风险降低34%。李德发指出,当n-3不饱和脂肪酸和n-6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出现问题时,会引发血管堵塞,增加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如今,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居高不下,这让脂肪酸平衡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广西大学教授沈水宝介绍,n-3不饱和脂肪酸与n-6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会影响人体免疫调节。n-3不饱和脂肪酸在细胞膜上竞争性抑制n-6不饱和脂肪酸衍生出来的促炎介质,减少促炎介质的产生;n-3不饱和脂肪酸还能产生具有直接消退炎症作用的抗炎介质。

  李德发表示,国家高度重视居民营养健康问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强调合理膳食的重要性,鼓励民众关注脂肪酸的摄入比例,以降低慢性疾病的发生风险。同时,引导食品行业研发和生产富含优质脂肪酸的产品,如强化n-3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用油、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乳制品等,以满足消费者对健康脂肪的需求。这不仅有助于改善居民的营养状况,还能降低慢性疾病的发生风险,提高居民整体健康水平。在这样的背景下,深入研究脂肪酸平衡,将其融入日常膳食,意义重大。

优化动物营养并非简单“营养叠加”

  动物源性食品是人类获取脂肪营养的重要途径,其品质直接取决于养殖过程中的营养调控水平。武汉轻工大学教授刘玉兰形象地比喻:“动物就像营养转化的‘生物反应器’,输入的营养质量决定了输出产品的健康价值。”这种通过食物链形成的关联,使得动物营养成为人类健康的间接保障。

  数据显示,人类通过肉类、乳制品和蛋类获取的脂肪占每日总脂肪摄入量的30%—50%,其中动物产品中脂肪酸的组成模式对人体健康影响显著。合理优化动物的营养摄入,如提供充足的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有助于动物健康生长,提高其生产性能。高品质的动物源食品富含优质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成分,有助于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摄入营养丰富的动物源性食品,有助于维持人体营养均衡。

  东北农业大学教授张永根分析了当前我国肉牛养殖的现状。“我国牛肉消费量已进入优选时代,优质牛肉的市场需求日益增长。然而,目前我国养殖的肉牛普遍存在皮下脂肪过厚、内脏脂肪堆积的问题,严重影响牛肉的售价和品质。部分地区不合理的养殖方式,如用豆油或猪料、鸡料育肥,进一步加剧了牛肉品质的下降。”张永根提出,应通过营养调控实现肉牛脂肪的定向沉积,避免脂肪过多沉积在皮下和内脏,促进其在肌肉内的沉积,提高肌内脂肪含量。这与饲料中脂肪酸的平衡调控相关,合理的脂肪酸平衡可影响牛肉中脂肪的分布和组成,进而提升脂肪酸的含量。在奶牛养殖中,通过调控瘤胃发酵环境,可使乳脂中共轭亚油酸含量提高40%,提高牛奶品质。

  沈水宝表示,通过科学合理地调整动物饲料中的脂肪酸含量,可以显著提高动物的生产性能和产品品质。在蛋鸡养殖中,运用脂肪酸平衡技术,不仅能提高蛋鸡的产蛋率和蛋的合格率,还能有效改善蛋壳品质。这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包括不同链长脂肪酸的比例,如长链、中链和短链脂肪酸的合理搭配;n-3不饱和脂肪酸与n-6不饱和脂肪酸的平衡;饱和脂肪酸与不饱和脂肪酸的适宜比例。通过对这些因素的精细调控,为动物提供最适宜的营养环境,可促进动物的健康生长和高效生产。

  “优化动物营养并非简单的‘营养叠加’,而是需要建立精准的脂肪酸平衡体系。”刘玉兰表示,针对不同畜禽品种制定差异化的饲养方案,可使动物产品的营养效能最大化。在生猪养殖中,采用“不饱和脂肪酸+功能性油脂”的复合配方,能使猪肉中n-3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提升50%,同时降低胆固醇水平。

(王佳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