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土木工程专业小哥跑去送快递最终成为全国劳模的故事
凌晨五点,呼和浩特的天空还笼罩在淡青色的晨曦中,快递员李晓望所在的快递站内,已响起规律的扫描声。他半蹲在传送带前,目光如炬,紧盯包裹上的关键信息。哪家单位的急件、谁家的生鲜,他迅速用三色记号笔标注,随后整齐码放;若发现纸箱边缘有细微水渍,他立刻抽出防潮膜重新包裹;袋子胶带翘起,他随手从工具包里掏出胶带加固。这一系列行云流水的动作,是8年时光沉淀出的“眼力见儿”。

图为正在工作的李晓望。(王亦彤 摄)
2017年,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的李晓望踏入快递行业。初入行时,面对小区错综复杂的道路,即便有导航软件辅助,他也常常晕头转向。但他没有气馁,选择用“笨办法”——比别人跑得更勤、更快。他掏出小本子,一笔一划记下特殊位置:某小区5号楼藏在7号楼背面,某写字楼走货梯能节省时间,小区保安室电话……三个本子密密麻麻。
李晓望干活不惜力、肯吃苦,将时间利用率拉满。别人一天送300个件已是极限,他最多能送出500多件。商务件加急派送,上班族的家庭购物件错峰处理,特殊人群的包裹重点关注。无论烈日炎炎还是风雨交加,经他手的快递从未延误。他还爱琢磨事:留意到老旧小区独居老人多,便提议公司开设“银发专线”;针对写字楼白领取件集中的特点,摸索出“错峰投递法”,让午休时段派送效率大大提升。在他看来,这一切不过是熟能生巧的日常。
“李师傅每天都乐呵呵的,眼里全是活儿!”独居在步梯6楼、身体欠佳的王大姐这样评价。得知王大姐的情况后,李晓望总会避开午休时间,将快递稳稳送到她家门口,还顺手把垃圾带下楼。渐渐的,两人熟络起来,王大姐甚至盼着网购,就为了等他派件时能唠上几句家常。
李晓望的三轮车里,始终放着那个褪色的工具包。包里不仅装着胶带、便携秤、创可贴,更藏着他的善意与担当。一次送件,他发现客户家门缝渗水,及时联系物业避免了水管爆裂;察觉独居老人连续3天未取快递,便主动敲门确认安危。前不久,早班路上他发现两栋楼之间的电线通信光缆脱落,影响通行还存安全隐患。他马上联系社区书记,沟通有关部门到现场处置,赶在早高峰前将掉落的线组加固。这些超出工作职责的举动,在他口中只是“顺便多看一眼”。
正因为日积月累的“多看一眼”,他成了小区的“贴心人”。在行业党委的组织下,他带领公司同事积极融入社区治理工作,支持文明城市创建。送件时,他注重收集社情民意,发现突发情况或安全隐患及时向上级报告,为基层社会治理贡献自己的力量。
当被问起为何坚持这样做,他腼腆一笑:“举手之劳嘛,温暖是相互传递的。”去年除夕,他给一户人家送包裹,开门的小女孩接过快递,笑着祝他过年好,还塞了几颗糖果在他手里,那一刻,甜蜜与感动在他心间流淌。
李晓望的“眼力见儿”早已超越了“眼前”。业余时间,他注重学习,紧跟快递行业科技发展步伐,不断提升专业技能。凭借努力,他在全区、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中屡获大奖。在走访十几个旗县积累大量案例后,他参与编写《快递业务处理》课程,针对内蒙古地广人稀的特点,将农村牧区快递难题拆解为“代收点选址”“季节性运力调配”等具体模块,为偏远地区快递业发展开辟出一条新路径。
从初出茅庐的大学生,到快递行业的新手,再到全国劳动模范,李晓望一步一个脚印,将自己的舞台越拓越宽。他用行动证明,只要心怀热爱、脚踏实地,任何岗位都能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
记者:张丽娜
来源: 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