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换了1351位基金经理!“明星基金经理”走下神坛,“基金经理团队制”已在路上
每经记者:任飞 每经编辑:彭水萍
今年上半年,公募基金行业已经有2554只基金有基金经理变更事宜,涉及的基金经理人数达1351人。具体来看,有662位基金经理离任,另有823位基金经理为新聘基金经理。
在离任的基金经理中,有许多都是昔日的明星基金经理,但近几年的业绩表现并不理想。近年来,明星光环逐渐褪去色彩,“基金经理团队制”渐渐在行业内探索并推行,尽管还有一些不足,但基金公司依然在创新和探索新的模式,不断朝着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前进。
基金经理变动频繁,部分基金业绩欠佳
2025年以来,公募基金行业基金经理变动频繁,呈现较高的人事调整频率。仅6月份以来,已有将近200只基金公告了基金经理变更事宜。其中,部分基金产品业绩也表现欠佳,净值增长乏力。
6月28日,银华基金发布公告称,公司旗下银华回报灵活解聘了之前的基金经理王斌,聘任周晶为新的基金经理。这是一只运作超10年的基金,但自2021年2月触及净值高点2.3元之后便出现回撤,截至2025年6月30日,净值变为1.47元。
Wind统计显示,王斌在任期间(2016.2.6-2025.6.26),总回报达到69.36%,任职年化回报录得5.77%,同类排名处于中游。
此外,知名基金经理于洋也在近期离任。根据富国基金公告,旗下富国阿尔法两年持有、富国新动力基金经理于洋离任,由此前增聘的张弘、林庆分别管理。
2025年以来,已经有2554只基金发布基金经理变更事宜,涉及的基金经理人数达1351人。具体来看,有662位基金经理离任,另有823位基金经理为新聘基金经理。

数据来源:Wind
从基金公司来看,招商基金年内涉及基金经理离任的产品数量最多,有105只,嘉实基金次之,为91只;易方达基金有80只,广发基金有68只,南方基金有68只。不难看出,头部基金公司发生基金经理离任的产品数量在全行业居前。
在本周,又有超过40只基金发布了基金经理变更的公告。
6月30日,晨星(中国)基金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吴粤宁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一现象,其实也在促进行业内资源的优化配置,为行业发展注入全新活力,也推动基金公司从依赖明星基金经理向团队化、平台化投研体系转型。
但另一方面,短期内可能导致基金业绩波动,增加投资者的选择成本与投资风险。其背后成因复杂,是市场环境、行业竞争、激励机制、“去明星化” 趋势以及个人职业规划等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市场波动下,部分基金业绩欠佳,基金经理面临较大考核压力;行业竞争激烈,促使部分基金经理为追求更好职业发展机会选择跳槽;激励机制不完善,导致部分人才流失;行业逐渐从“明星基金经理”模式向团队化、专业化方向发展;还有部分经理因个人职业规划调整而离职。

注:按基金公司统计(数据来源:Wind)
明星基金经理纷纷卸任,行业正在经历哪些变化?
今年以来,知名基金经理出现离职或卸任在管产品的情况也有不少。不少基金公司甚至因此要面临管理层与核心投研团队人才流失的双重考验。
前不久,明星基金经理鲍无可从景顺长城离职也引发市场关注。根据Wind数据,鲍无可所管产品年化回报15.29%,近2年、近3年表现较好,分别为15.54%、42.12%。
盘点主动权益基金经理长期业绩表现,能做到年化10%以上的其实非常少见,这也是他在离职前后受到较多关注的原因。
今年3月,华商基金发布公告称,公司权益投资总监、权益投资部总经理周海栋因个人原因离任,卸任所管全部基金产品,并且不转任公司其他工作岗位。周海栋2010年加入华商基金后,曾管理多只基金产品,长期业绩表现抢眼。
同月,华夏创新未来混合调整基金经理,周克平因个人原因,于2025年3月6日离任。周克平早在2014年7月就加入华夏基金,管理规模曾一度超180亿元。
公募基金经理密集变更的背后,反映出公募基金行业正在经历哪些变化?6月30日,晨星(中国)基金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吴粤宁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近几年A股市场赚钱效应不太理想,许多明星基金经理的业绩光环也在褪去。
她表示,首先,公募基金行业正逐步摆脱过往过度依赖“明星基金经理” 来吸引资金的模式,积极向团队化、制度化方向转型。在此过程中,行业着重强化投研团队的协同合作,有意淡化个人标签,以此降低对个别明星基金经理的依赖程度。
其次,当下行业人才流动明显加快,人才竞争不再局限于单纯的薪酬比拼,而是朝着股权激励、差异化考核以及赋予更大决策权等多元化维度转变。再者,行业发展模式正从粗放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
“在此趋势下,行业愈发重视长期业绩、风险管理以及与投资者的有效沟通,这无疑对基金经理的专业素养与综合能力提出了更为严苛的要求。”吴粤宁说。
政策号召高质量发展,行业已探索“基金经理团队制”
前不久,中国证监会发布《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下称《行动方案》),根据《行动方案》布局,基金经理团队制管理模式是强化公募基金核心投研能力建设的重要部分。
《行动方案》指出,要建立基金公司投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引导基金公司持续强化人力、系统等资源投入,加快“平台式、一体化、多策略”投研体系建设,支持基金经理团队制管理模式,做大做强投研团队。
事实上,行业内已经有部分公司开始探索相关模式,基金经理的“多人共管”模式便是一例,也是今年以来许多基金公司都在尝试和探索的工作重点。
类似的情况可以从部分基金的经理变动安排上发现,虽然没有明确说明是“基金经理团队制”的导向,但在业内人士看来,许多产品增聘基金经理组成基金经理团队,为的就是消化大规模基金的单一策略和能力圈制约的弊端。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许多“固收+”和公募REITs产品都在采用基金经理共管形式,单个产品旗下的基金经理数量有的超过3人。从业内来看,这样做可以更好覆盖债券、股票乃至其他多资产配置范围,弥补个人能力圈的不足。
晨星(中国)基金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吴粤宁表示,它有助于整合投研资源,提升投研质量,强化长周期考核,引导长期投资,引导行业从 “规模导向” 向 “投资者回报导向” 转变。
在她看来,“基金经理团队制”管理模式的优点在于团队成员能够实现优势互补,提升业绩的稳定性;有利于人才培养,构建完善的人才梯队;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风格的快速切换。
然而,该模式也存在一些缺点。团队成员可能因投资理念的差异产生决策分歧,增加协调成本;责任界定相对模糊,容易出现相互推诿的情况;团队成员之间的磨合需要时间,若处理不当,将会对基金的正常运作产生不利影响。
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