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老杨说事”:基层治理的暖心“枫”景线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04 15:03:00    

西北角·中国甘肃网记者 刘姗

在定西市公安局安定分局火车站派出所,有这样一方充满温情与智慧的天地——“老杨说事岗”。

这里没有庄严肃穆的法庭氛围,却有着化解矛盾、传递温暖的神奇力量;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却用一件件家长里短的小事,勾勒出基层治理的动人画卷,成为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定西落地生根的生动注脚。

扎根基层 他是群众信赖的“贴心人”

2024年12月,火车站派出所立足辖区实际,精心打造了“老杨说事岗”,而核心人物杨晓勇,是一位在基层默默耕耘多年、经验丰富的民警。

他就像社区里的一棵“老槐树”,深深扎根于这片土地,用脚步丈量着社区的每一寸土地,用真心倾听每一位群众的心声。

闲暇之余,杨晓勇总会穿梭于社区的大街小巷,挨家挨户地走访,与居民们唠家常、问冷暖。辖区内的家长里短、邻里纠纷,他都能做到了如指掌。

他公正无私的态度、亲和友善的作风以及出色的沟通能力,让他在群众心中树立起了极高的威望,成为大家遇到困难时第一个想到的“贴心人”。

社区居民张大爷感慨地说:“老杨就像我们的亲人一样,不管大事小事,只要跟他一说,心里就踏实了。”正是这种深入骨髓的群众情怀,让杨晓勇在基层治理的道路上越走越稳,越走越远。

说事解忧 他是矛盾纠纷的“化解者”

“老杨说事岗”为群众提供了一个近距离、面对面交流矛盾纠纷和生活琐事的专属空间。

每天,杨晓勇都会准时坚守在岗位上,以饱满的热情和耐心倾听每一位群众的诉求,积极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今年3月初,社区里发生了一件棘手的事:李先生和妻子因家庭琐事产生了激烈的矛盾,甚至闹到了要离婚的地步。

杨晓勇得知情况后,第一时间分别与二人单独沟通。在温馨的氛围中,他让夫妻俩尽情倾诉内心的委屈与不满,像一位知心朋友一样给予理解和安慰。待双方情绪稳定后,他又组织他们在“老杨说事岗”进行面对面调解。

调解过程中,杨晓勇精准地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帮助夫妻双方明确在家庭生活中的责任与义务,引导他们回忆一路走来的点点滴滴,那些共同经历的风风雨雨、欢声笑语。

经过一下午的耐心调解,夫妻二人终于解开了心结,相拥而泣,重归于好。李先生激动地说:“都说清官难断家务事,没想到杨警官一下午就给沟通解决了,真是太感谢他了!”

自成立以来,“老杨说事岗”已累计接待群众400余人次,成功调解各类矛盾纠纷130起,调解成功率达98%以上。这一串串数字的背后,是杨晓勇无数个日夜的辛勤付出,是他对群众深深的关爱与责任。

多元调解 他是基层治理的“创新者”

“老杨说事岗”之所以能取得如此突出的成效,得益于其独特的调解方法与多元的工作模式。杨晓勇在调解时,不仅注重法律政策的宣讲,还巧妙地融入道德规范和人情世故,让调解结果既有法律的威严,又有人情的温度。

他常说:“法律是底线,道德是准则,人情是纽带,只有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化解矛盾,让群众心服口服。”

同时,杨晓勇积极整合多方资源,与社区居委会、司法所、律师事务所等紧密合作,形成强大的纠纷联调合力。遇到疑难复杂问题,他会邀请各方专业人士参与现场说法、就地调解,从不同角度为当事人提供解决方案,推动矛盾从源头得到有效化解。

有一次,社区里发生了一起涉及多方的经济纠纷,各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杨晓勇迅速启动多元调解机制,邀请了司法所的工作人员、律师以及社区里有威望的长者共同参与调解。

在调解现场,大家各抒己见,从法律、道德、人情等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和引导。经过一番耐心细致的工作,最终各方达成了和解协议,一场可能激化的矛盾被成功化解。

示范引领 他是“枫桥经验”的“践行者”

凭借在矛盾调解和基层治理方面的突出成绩,“老杨说事岗”的创新做法引起了公安部网页和人民警察网的关注。他们对“老杨说事岗”的工作模式、典型案例进行了深入报道,将这一基层治理的创新经验向全国推广,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也让更多人看到了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定西的生动实践。

“枫桥经验”源于基层,服务基层,其核心就是“依靠群众化解矛盾,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老杨说事岗”正是这一经验的生动诠释,它让群众在身边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让矛盾在基层得到及时化解,真正实现了“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