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菁试种项目进展顺利!金昌有望筛选出饲草和盐碱地改良“双优”作物新品种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曹晓风院士团队推荐的盐碱地改良潜力作物——田菁,在我市不同海拔、不同耕地类型的160多亩试验田中长势喜人,展现出良好的适应性。这一阶段性成果标志着我市在盐碱地治理和牧草产业升级方面迈出关键一步。
2024年8月,第七届中国草业大会暨第十届苜蓿发展大会在金昌召开,曹晓风院士团队研发的“田菁驱动的盐碱地生物改良技术及配套品种中科菁1号”引发广泛关注。该品种兼具“优质饲草”和“高效绿肥”双重功能,不仅能改良土壤,还能为畜牧业提供高蛋白饲料。
2024年9月,市农业农村局迅速启动成果转化工作,制定《金昌市田菁种植及其功能开发试验示范方案》,并联合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市畜牧兽医总站、市农艺研究院等单位,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多场景试验示范。

2024年8月曹晓风院士团队成果推荐
为确保试种成功,项目组前期在3座日光温室中开展种子发芽率、播种深度、温湿度影响等试验,初步确定了田菁在金昌不同耕作区域的适播期、播种量、播种深度等核心参数。2025年春季,项目组引进中科菁1号、中科菁2号、鲁菁3个品种,在全市5个试验点开展示范种植,总面积160多亩,覆盖高海拔永昌城关赵家庄(海拔2030米)、市绵羊站(海拔2090米),重盐碱水源西沟滩(pH值8.76)、低海拔市农艺院孵化中心(海拔1420米)、双湾镇古城村(海拔1424米)等典型地块,同步验证田菁“饲草高产”与“种草改盐”的双场景适应性。
目前,试验田中的田菁长势良好,重盐碱地和高海拔区均未出现明显病虫害。初步数据显示,结荚初期田菁粗蛋白含量达14.5%,头茬鲜草亩产1.85吨,饲喂试验中绵羊采食率达98%;头茬草收割前低海拔区亩均用水量达到270-300方,高海拔区亩均用水量230-260方。此外,田菁根系深扎盐碱土,通过“盐分富集+有机质返还”改良土壤,一次还田可使pH值下降0.5,展现出显著的生态修复潜力。

围绕田菁“种、管、用”全链条,项目同步开展7大试验研究,目前,已完成播种机械选型、覆膜对比、灌溉模式优化、绿色防控及蛋白质动态监测等试验,初步形成了一套适合本地条件的轻简化栽培方案。
研究团队将重点开展营养成分分析、饲喂适口性测试及青贮工艺研发,着力解决盐碱地牧草适口性难题;在绿肥利用方面,创新"刈割还田+根茬留田"模式,量化不同刈割次数对土壤改良效果的影响;在农机装备方面,针对田菁籽粒小、顶土弱的特点,研发"浅播精量播种机",进一步提升播种质量。
市科技局批复市级重点科技计划项目,提供20万元资金支持。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负责技术统筹,组织县区落实试验示范点,调购种子,安排相关试验研究,做好全程技术指导,制定“轻简化栽培方案”;市畜牧兽医总站主导田菁不同生育阶段营养成分分析、青贮/黄贮试验、饲喂模式优化,打通“田菁-草畜”产业链;农机部门改造播种、收割、青贮机械,农牧企业积极参与试点,通过多方联动,形成“实验室→试验田→生产端”全链条攻关体系,加速科研成果落地。

随着试验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田菁有望为金昌盐碱地生态修复、草畜产业融合提供双重支撑。若推广成功,可构建“盐碱地种草→牧草养畜→粪肥还田”的循环模式,既改良土壤,又降低养殖成本,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目前,低海拔试验田已进入首茬收割期,相关数据正在收集中。若试验成功,可为构建“农牧复合、草畜一化、种养循环”产业发展闭环提供新品种支持,推动田菁在金昌盐碱地治理和现代牧草产业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为农业绿色转型提供“金昌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