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言 | 激发文化遗产的“生命力”
7月9日至10日,第十一届尼山论坛·世界文化遗产论坛在曲阜举办,来自十余个国家的遗产保护专家和世界遗产地代表,围绕“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主题展开深入研讨。这是儒家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宝贵遗产,又一次在世界奏响文明的“和弦”。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山东作为文化大省、文物大省、非遗大省,近年来始终扛牢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的责任,让齐鲁文明在新时代熠熠生辉。

立好文化遗产保护的“四梁八柱”。
本次尼山论坛·世界文化遗产论坛发布了《世界遗产守护人类文明的曲阜共识》,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注入历久弥新的文化力量。比如,革新遗产价值认知形成全面的价值评估体系;推动系统性保护,构建自然与文化及物质与非物质融合的遗产守护体系;深化活态传承激活传统文明的当代生命力;探索融合创新培育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强化全球协作共建文明守护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自古以来就有“诸子百家半山东”的说法,山东这片人文沃土古籍典藏丰富厚重,文化遗存浩存夺目,拥有泰山、曲阜“三孔”、齐长城、大运河四处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2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68处,居全国第一;拥有671家国有可移动文物收藏单位,共登录文物286万余件/套,实际数量558万余件,居全国第三位;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项目8个,国家级名录186项,数量居全国第二位;全省5个社区入选全国“非遗在社区”试点典型案例,入选数量居全国第一位。
近年来,山东始终将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摆在重要位置,相继印发实施《文物保护利用“十大工程”实施方案》《关于让文物活起来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行动计划》《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若干措施》等政策文件,为进一步加强文保工作做好顶层设计。
增强全民文物保护意识。
齐鲁大地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齐鲁文韵是华夏文明的重要拼图、中华民族的共同财富。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上,山东省未曾“中场休憩”,更不会划下休止符。
近年来,山东注重打造非遗保护特色品牌。比如,培育孔府品牌,深入挖掘以“孔府菜”为重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创新推广孔府菜品、孔府糕点,推动建立“孔府菜”展览馆,设立“孔府美食文化节”。还如,做强山东手造,支持各市依托2-3个传统工艺项目发展手造重点产业,完善产业链条,做大做强山东手造产业集群。又如,打造特色活动。完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办会机制,创新办会模式,提高办会水平,增强办会效益。办好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月系列活动。
山东还将文化遗产保护融入城市更新之中,以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为契机,坚持保护第一、合理利用的基本原则,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从“找遗产、保本体、推典型、强宣传”四个方面,做好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不断满足群众对高品质文化生活的需要。
文化遗产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文化遗产保护同样要让人民唱主角,才能营造文化遗产传承优良氛围。
文化遗产保护如何多点开花?
在山东,3.35万处不可移动文物,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古石刻碑刻大气厚重、兼收并蓄;558万余件可移动文物,铜器、玉器、铁器、书画等巧夺天工、灵动瑰丽。一座座遗址遗迹、一件件文物典藏承载万年记忆、千年风华、百年峥嵘。
文化遗产保护并非是将文化遗产“包裹”起来,而是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文化遗产在时代发展中也同样面临一些考验,需要我们将挑战变为机遇,让文化遗产持续激发勃勃的生命力,在新时代实现多点开花。
比如,让文化遗产融入公共文化空间。大汶口考古遗址公园立足“海岱文明高地、中华礼制源头”定位,建设有大汶口遗址博物馆、主题广场、遗址核心地带、滨河景观带、墓葬、聚落展示、考古工作站、汶河北岸展示等项目,成为集参观游览、宣传展示、研学教育为一体的公共文化空间;济南古城在修缮保护的同时,积极探索“文旅商”融合发展新路径,紧跟游客消费需求,持续推进特色项目建设,打造沉浸式消费新体验,让各地游客在休闲、游览和消费过程中感受浓厚的文化氛围。
还如,创新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在齐长城巡护过程中,巡护员如果发现问题,就及时上传到“智慧巡护”App,一键通达市区两级相关部门来解决;从丑萌出圈的“亚醜钺冰箱贴”、趵突泉“锦鲤香薰挂件”,到靠着“山东不土”特产系列文创席卷朋友圈的毛绒绒版“鲁博食堂”,山东的文化创意产业掀起了一股“齐鲁文化潮”;尼山论坛连续11届的成功举办,让“东方美学”延伸到“技术伦理”领域,引导人们思考,人工智能时代,如何用技术创造价值、丰盈生活……
文化遗产是一座博大精深的宝库,为现代社会提供着独一无二的智慧源泉。山东会继续按照保护第一、传承优先的理念,要让“深藏功与名”的文化遗产走到“聚光灯”下,向世界讲好齐鲁文明故事、中华文明故事,让文化遗产活起来,焕发新的时代光彩。
文/李振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