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名家名笔 | 宋晓英:扎根生活沃土,创作文艺精品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16 01:29:00    

编者按: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给田华、王心刚、张良、陶玉玲、肖桂云、潘虹、宋晓英、陈道明等8位电影艺术家的回信,在文艺界引发热烈反响。

宋晓英作为8位艺术家中的一位,收到总书记的回信之后,特别激动。在接受人民政协报·人民政协网记者采访时,她向记者讲述了自己从影50余年来,如何扎根生活沃土创作文艺精品的故事。

收到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我内心十分激动,久久不能平静。
我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精神,深刻地体会到,总书记站在历史、现实与未来的高度,为中国电影事业发展和文艺工作指明了方向。
总书记的回信文字简短、语言朴实,蕴含深刻道理。回信的每一句话都如暖流般触动我的心灵。既有鼓励也不乏鞭策,字里行间的真诚嘱托,令我铭记于心。
图片
我从事艺术工作50余年来,始终未曾停歇。作为行业“老兵”,我要按照总书记的指示,全力创作出更多优秀作品,将毕生精力投入祖国的电影事业,为建设文化强国贡献力量。几十年的从影实践让我深刻体会到,“扎根生活沃土”并非空话,而是经过长期实践验证的真理。
1971年,我进入了吉林省吉剧团工作,进入团里之后的专业训练是从压腿开始的,当时疼痛难忍,泪水常常打湿衣裳,但是我咬牙坚持了下来,最终能够完成像“朝天蹬”这样具有一定难度的动作。1973年,长春电影制片厂重拍《平原游击队》,在全国挑选饰演翠屏的演员。当时恰逢吉林省各剧团在长春参加会演,我做节目主持人,《平原游击队》的副导演在看了这场演出后,就到后台找到了我,让我第二天到长影去试妆,就这样,开始了我的电影艺术生涯,我从此走进了“新中国电影的摇篮”——长春电影制片厂。
为演好翠屏这一角色,导演带领全体演员专程前往河北冉庄体验生活,听老人们讲述当年的抗战故事,并深入到当年遗留下来的历史遗址——让人震撼的地下通道里去体验抗战中的军民生活。我们一行人钻进地道,里边挂满了一串串小灯泡,通道狭窄,高度低矮,导演要求把灯全部关闭,让我们体会伸手不见五指的地道是什么感觉,那种漆黑的感觉让人心惊肉跳。我体验到了当年军民在地道里的艰辛,同时,也感受到四通八达的地道,充分展示了中国人民的勇敢和智慧。我们和老百姓同吃同住生活了近半个月,离开冉庄时大家依依不舍,对于我而言,更多的是内心增添了力量,我了解了那个可歌可泣的抗战年代,也带着这些经历和感悟,走进了我第一个角色——翠屏。1975年,《平原游击队》正式上映,翠屏这个角色获得了老百姓好评,当我自己看到电影中的翠屏时,鼻子酸酸的,心里甜甜的。
3.jpg

宋晓英(前排右一)《刑场上的婚礼》剧照。图片来源:中国吉林网

从影50多年来,我塑造了很多不同的角色,《金光大道》中的钱彩凤、《烛光里的微笑》中的教师王双铃、《刑场上的婚礼》中的烈士陈铁军、《大爱如天》中的妇产医学开拓者林巧稚,以及电视剧《海棠依旧》中的蔡畅等。每塑造一个角色,都让我对艺术与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感悟。饰演这些优秀女性角色,要求演员自身具备正确的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崇德尚艺”,正是对文艺工作者的根本要求,需要我们文艺工作者用一生去践行。
多年来,我始终认为,演员的专业能力源于生活。只有真正深入生活,才能塑造出鲜活的艺术形象,才能创作出经得起历史检验、留得住、传得开的艺术精品。我们饰演农民就要走到田间地头去劳作,感受泥土气息;我们饰演工人就要走进车间,感受机器运作的温度。当19岁的我进入长春电影制片厂时,便坚定了这一认知:脱离生活的角色如同无根之树,永远难以立住脚。
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电影事业和文艺工作者的关怀,让我备受鼓舞、倍加感动。文艺工作者来自人民,我们的艺术创作也应回馈给人民,我们创作作品要想成为精品,首先就是要反映人民的生活!未来,我将把对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精神的学习与感悟融入创作实践,继续扎根生活,深入人民,专注于演艺事业,努力创作出更多更好的艺术作品,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事业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