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尼WH-1000XM6被国产碾压,AI重新定义主动降噪耳机
5 月 16 日,索尼发布了其旗舰头戴式主动降噪耳机的更新款——WH-1000XM6(下文简称 XM6)。和发布于 2022 年的 XM5 相比,XM6 在产品设计和功能等方面都作出了长足的改进:
外形上,XM6 采用了更圆润、厚实的耳罩设计,同时也一改从 MDR-1000X 时代留下来的品牌传统,从经典的弧形头梁换成了更宽的「U 形」头梁——对比 XM5 和 XM6,我们能明显看出 XM6 的头梁线条更平直,让耳机看起来更宽。

图片来源:索尼
考虑到索尼旗舰头戴降噪耳机过去的「丰绩」(早期产品断头梁、后期产品夹耳朵),相信 XM6 的「U 形」头梁可以在不影响产品寿命的情况下,降低对耳朵的压迫感,提升用户佩戴舒适度。
顺带一提,在 XM6 上索尼还带回了深受用户喜爱的折叠结构: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3 年前发布的 XM5 取消了从 MDR-1000X 时代保留下来的折叠头梁,采用了类似 Bose 700 那样的平摊收纳设计。

图片来源:索尼
根据 Bose 的说法,其采用平摊设计是为了降低耳机收纳时的厚度,让耳机可以塞进飞机座椅前方的收纳袋中。但索尼自 MDR-1000X 以来的每一代产品都采用了厚耳罩设计,并不适合照搬 Bose 的方案。此次 XM6 回归折叠设计,有效控制了耳机收纳时的体积,对日常带着 XM6 出门的用户来说确实是个好消息。
降噪能力方面,XM6 也维持了索尼一贯的高水准——更强的 QN3 降噪处理器运算速度「较上一代产品提升 7 倍」,搭配 12 麦克风矩阵,XM6 可以精准捕捉周围噪声并及时作出反馈。根据小雷的简单体验,XM6 的降噪表现绝对是头戴式耳机「T0」级别的表现,对得起其 2999 元的国补价。
不过话又说回来,大概从 2020 年起,主动降噪就成为了国产音频品牌、甚至是手机品牌的战场。即使在开放式耳机的冲击下,主动降噪耳机(头戴式、入耳式)依旧坚守自己的市场。到了 2025 年,各手机品牌更是将主动降噪 TWS(ANCTWS)的降噪能力推到了全新的境界,甚至一度超越了过去的主动降噪头戴式耳机。
这些国产耳机品牌,又是怎么后来居上的呢?
主动降噪三部曲:捕捉、预测、补偿
要分析国产品牌「后来居上」的方式,我们还得先从最基本的降噪原理讲起。我们知道,声音的本质是声波——发声物体发出振动,振动经空气或其他介质传递到鼓膜,鼓膜带动听小骨,听小骨放大振动,最终由内耳听觉毛细胞完成振动到神经的转化。
很显然,我们没办法改变鼓膜之后的听觉步骤;考虑到实际情况,我们通常也没办法改变发生源头;想要消除噪音,那就只能从中间的部分入手了。传统的隔音耳机以物理方式隔绝介质,减少传递到鼓膜的振动——这种降噪方式我们称之为被动降噪,说白了就是隔音。

图片来源:索尼
而主动降噪利用反相声波(波形相同,相位相反)补偿、抵消掉传播介质中的噪声声波,让鼓膜捕捉不到噪声,从而达到降噪(消噪)的目的。从中,我们也能提炼出主动降噪耳机降噪能力的两个关键要素——捕捉和补偿。
捕捉很好理解——耳机必须能准确捕捉外部噪声,为后续的补偿环节提供准确的噪声波形。如果降噪耳机支持自适应模式,还必须拥有「音频分离」的能力,将对话等重要声音从外部噪声中分离出来。
而补偿环节则更为复杂:耳机必须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降噪波形的运算,并将反相的降噪波形与耳机内正在播放的音频波形叠加运算,实现「歌曲+降噪声+噪声=歌曲原声」的复杂效果。如果补偿时间对不上、或者波形峰谷对不上,用户只会听到「双倍噪声」。

图片来源:索尼
而这还只是主动降噪最基本的原理,如今主流的主动降噪耳机还拥有预测的能力——耳机的降噪芯片会根据现有的噪声特点,「预测」下一个片段的噪声,提前完成反相波形的计算。
这种「预测」的能力,也是传统与高端智能主动降噪耳机最大的差异点:传统降噪耳机耳机只能采样周围环境声,计算出一个相对恒定的噪声特点,这也是早期降噪耳机能完美压制固定且轰隆的飞机引擎声,但无法消除外界突发人声的原因。
AI 如何重新定义主动降噪?
看到这里,相信大家也明白了如今国产手机品牌的主动降噪 TWS 短时间内追平、超越当年那些经典头戴式降噪耳机的秘诀——AI 的出现,改变了主动降噪对硬件的高度依赖。
传统降噪耳机的麦克风阵列再强大,也只能被动地记录下外界声音。但 AI 加入让耳机可以理解、区分不同的声音类型。以最常见的主动降噪场景为例:飞机上同时有发动机轰鸣和乘客吃饭、走动、交谈的声音。传统算法会将这些声音视为同一种噪声统一处理,但 AI 算法却能准确区分它们,将针对性的降噪策略应用到不同频率的声音上,让捕捉阶段的数据更精准、更干净,降低了后续降噪运算的难度。

图片来源:索尼
此外,AI 也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耳机捕捉外部噪音的「硬件门槛」。高端头戴式耳机往往采用 10 麦甚至 12 麦的麦克风矩阵,很显然,我们没办法在入耳式 TWS 上塞这么多传感器——即使有这个空间,近距离内设置过多可能也会导致环境麦克风的相互干扰问题,更不用说 TWS 那本就不充裕的电池电量了。
但 AI 预处理机制让 TWS 能用更少的麦克风数量实现与头戴式耳机类似的收音效果,让精细化降噪成为可能。当然,对于索尼 WH-1000XM6、Bose QuietComfort Ultra 这类顶级头戴降噪(消噪)耳机来说,AI + 12 麦克风矩阵还可以实现更优秀的收音效果。只不过和「锦上添花」相比,AI 收音对 TWS 这类产品的提升作用更为明显。
而在预测阶段,AI 的加入大幅增强了耳机对外界噪声的预测能力。传统(2017 年前)主动降噪耳机的预测方法依靠的是历史声音片段的简单重复,对飞机、地铁环境的固定噪声相对有效,但无力应对人声等突发噪声。

图片来源:索尼
而 AI 耳机则拥有对噪声「场景化」的理解能力。举个比较夸张的例子:耳机可以通过内置传感器或手机 App,获取用户当前的加速度数据,判断出用户正在地铁上,并自动切换对应的降噪策略。未来,AI 说不定还可以根据当前环境噪声特点,预测未来的环境噪声、更早地开始生成针对特定噪音的反向波形。
最后,AI 算法也能加快耳机计算补偿波形的速度,并根据外部气压和内部麦克风采集到的偏离数据,以近乎实时的延迟动态调整降噪波形,实现更精准的降噪效果。可以说 AI 的出现,以软件优化补全了 TWS 在硬件方面的缺点,让小巧的 TWS 也能拥有过去只在高级头戴降噪耳机中出现的捕捉、预测、补偿能力。
主动降噪耳机下一步如何进化?
平心而论,现阶段 AI+TWS 的组合已经可以满足大多数用户对主动降噪的需求了。而索尼 WH-1000XM6、Bose QuietComfort Ultra 这些顶级头戴降噪也补全了极少数用户对主动降噪的超高需求。
那么主动降噪的「下一步」该往哪里走呢?
在雷科技看来,主动降噪耳机未来的发展或许不是降噪,而是「声音重构」:现阶段的 AI 已经可以走完了主动降噪「捕捉、预测、补偿」的全流程,那接下来耳机应该参与到声音本身的优化和调整了。
举个例子,未来的 AI 主动降噪耳机可以在保障降噪效果的前提下,对声音进行后期「调音」,动态增强人声清晰度,让噪音中的人声从「听得见」变成「听得清」,实现更优秀的通透模式。又或者和其他 TWS、OWS 一样,将耳机打造成另一种形式的「AI 硬件」。

图片来源:索尼
对索尼来说,采用 QN3 芯片的 WH-1000XM6 其实也可以理解为其头戴降噪耳机的一个「新起点」——作为一款「T0」级别的头戴式降噪耳机,XM6 没有在上一代的基础上「修修补补」,而是用新技术将降噪耳机的各方面都做到了极致。
在头戴式耳机领域,索尼和 Bose 已经定好了技术路线,证明了智能降噪对传统降噪的提升有多强。那接下来,也到了国产耳机品牌们发挥的时候了。
本文来自“雷科技”,36氪经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