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巴深处觅古镇|中原镇:红魂铸根基 沃土丰粮仓 产业兴乡村
在秦巴山脉的褶皱里,中原镇如一颗被时光打磨的明珠,既沉淀着烽火淬炼的红色记忆,又流淌着山水滋养的丰饶气息,更跳动着特色产业赋能振兴的强劲脉搏。这里,每一寸土地都镌刻着历史的厚重,每一缕炊烟都萦绕着生活的希望,每一项产业都承载着富民的梦想——走进中原镇,便走进了一部红色基因与绿色发展交织共生的生动篇章。
红色中原:烽火淬炼的精神高地
走在汉滨区中原镇的老街上,随处可见承载着历史厚重的标语,“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字字句句都透着岁月的沉淀。错落有致的房屋排列在恒河畔,散发着沧桑而独特的韵味。

建设于道光年间的枧沟老街,曾长期承担着枧沟百姓的生活所需,直到岁月流转,才慢慢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如今的它,不仅是明清风格古建筑的聚集地,见证着过往的生活印记,更承载着一段永不褪色的红色记忆——这里是秦巴山区红色政权的诞生地。
1935年2月,红二十五军辗转至此,一路播撒革命火种。他们惩处恶豪,积极宣传“五抗”(抗捐、抗租、抗丁、抗粮、抗债),点燃了贫苦百姓的斗争热情。石长森、罗先松、刘成安等农民应声而起,组建抗捐军,后被红军正式命名为“中国工农红军陕南抗捐第X军”,一面鲜红的革命旗帜从此在山间高高飘扬。
同年5月,在红二十五军的直接指导下,枧沟乡苏维埃政权在老街口的财神庙秘密成立,成为安康地区首个且唯一的红色基层政权,为这片土地深深镌刻下革命的烙印。如今,这片红色遗址得到了悉心守护:2018年入选第七批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2022年列入陕西省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名录,2024年更完成了保护维修与消防工程立项。
为传承这份珍贵的精神遗产,中原镇中心社区的枧沟苏维埃政权遗址广场上,红色雕塑、精英浮雕、摩崖景观与宣传展室相映成辉。在这1000余平方米的空间里,每一处细节都在诉说往昔的奋斗故事。年均50余批次的党性教育团体、络绎不绝的游客与学生在此驻足,于触摸历史中汲取力量,让红二十五军的壮志、苏维埃政权的初心,在新时代的中原大地上持续闪耀。
北部粮仓:山水滋养的丰饶之地
秦巴山脉的怀抱中,中原镇宛如一幅立体铺展的山水长卷。其北高南低的地势,让川坝、低山与高山地貌错落交织,勾勒出层次分明的地理轮廓;恒河携支流黑水河、枧沟河穿境而过,不仅淌出“小桥流水人家”的灵动景致,更以充沛水源滋养着两岸沃土,使这里成为汉滨区北部名副其实的“粮仓”。
这片被山水偏爱的土地上,稻田既是百姓增收的“希望田”,更是夯实粮食安全的“主战场”。而中原镇水稻种植的核心,便落在卫星村“北山粮仓”示范基地。得益于秦巴山区特有的温润气候、纯净水源,加之酸碱适中的优质土壤,这里仿佛是为水稻生长量身打造的天然福地——饱满的稻穗在风中摇曳时,连颗粒间都透着山水滋养的清甜。

镇内平坦开阔的川坝地带,更是粮食作物的“主舞台”。河水顺着沟渠自流灌溉,滋养得土壤愈发肥沃,水稻、玉米等作物在此肆意生长。每到秋收时节,金黄的稻浪如海洋般在田野间起伏,饱满的玉米穗在秸秆上垂挂成串,空气里弥漫着谷物特有的醇厚清香,仿佛天地都在为丰收吟唱赞歌。
这些由山水馈赠的粮食,不仅是守护当地群众温饱的“压舱石”,更在历史长河中刻下过厚重的印记。当年红军在此活动时,正是这片土地出产的粮食,一袋袋、一担担地为革命队伍提供着补给,让红色火种得以在秦巴山区持续燃烧。

如今,随着灌溉渠道的延伸、高标准农田的建设,以及无人机植保、良种培育等现代农业技术的落地,中原镇的粮食产量逐年稳步增长。“北部粮仓”的美誉早已超越地域界限,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这片土地正以更坚实的姿态守护着一方百姓的“米袋子”,让每一粒粮食都续写着山水与人文交织的新故事。
产业发展:特色引领的振兴之路
中原镇的乡村振兴密码,就藏在一片片烟叶、一棵棵核桃与魔芋之中。近年来,镇政府锚定乡村振兴战略,立足当地山地资源禀赋,让特色产业成为富民强镇的“引擎”,在秦巴山区的土地上书写着乡村振兴的生动答卷。
烤烟产业是这里的“黄金名片”。千亩烟田在山间铺展,金黄的烟叶承载着烟农的希望。为让产业扎根,镇政府主动作为:争取补贴与优惠政策以降低烟农负担,邀请专业技术人员定期到田间指导以提升烟叶品质,完善灌溉与道路等基础设施以保障生产,新建和改造现代化烤烟房以提高加工效率。从种植到烘烤的全链条服务,让“黄金叶”真正变成了“致富叶”。

核桃与魔芋的“共生模式”,则是山地经济的智慧结晶。依托山地特殊地势,当地发展起经济套种模式,万亩核桃树下,魔芋茁壮成长。这种高低搭配的种植方式,让山地空间得到最大化利用。它不仅为村民提供了家门口的就业岗位,让大家在管护中实现增收,更给收购与加工企业送去了稳定的原材料,形成了“村级集体经济壮大、村民致富、企业增效”的多赢格局。中原镇麻庙村村民王辉种植魔芋已有十来年,近年来紧跟中原镇产业发展步伐,采用林下套种、种植框培育等方式,如今已种植2万多盆魔芋。“之前也种过其他作物,最终选择了魔芋。只要种得好,销路不用愁,一年收入也不少。”王辉说道。
中原镇党委书记寇华表示:“近年来,我们中原镇突出发展生态产业,推出‘百万千’发展规划。目前已有万亩林下魔芋、万株米核桃、万桶蜂蜜、万头牛羊,还发展了近3000亩优质水稻、千亩优质烤烟,组织千人外出务工,多渠道增加群众收入。同时,通过打造产业园区、培育农业大户和100个示范户,带动群众共同发展产业。”

从枧沟老街的红色印记到“北山粮仓”的金色稻浪,从千亩烟田的“黄金效益”到核桃魔芋的“立体增收”,中原镇以历史为笔、以山水为墨、以产业为韵,在秦巴山区的大地上续写着属于自己的振兴故事。这里,红色精神代代相传,绿色家底愈发厚实,百姓笑容愈发灿烂。未来,这座兼具精神高度与发展热度的小镇,必将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彩。
华商报记者 陈永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