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解锁城市更新中的“小确幸”⑤|“巴掌地”上“绣花” 文化村“年近半百”迎新生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9 18:04:00    

新重庆-重庆日报 记者 唐琴 郑宇 实习生 李凌儿

4月22日,记者走进位于九龙坡区谢家湾街道的文化村,历史记忆与时代场景交相辉映:在标准篮球场,“建设露天电影”镶嵌其中;在平整干净的沥青道路漫步,参天古树不时“出没”;转过一个路口,摆满老物件的“建设茶馆”就在眼前……

“现在,小区环境优美、出行方便,老人、娃儿也有耍的地方了。”正在和姐妹拉家常的小区居民李丽芳告诉记者,在今年以前,文化村可不是这样。

原来,文化村始建于上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是重庆建设厂家属区,也曾风光一时。不过,历经50年风雨,小区早已破败不堪,住户居民怨声载道,不少人选择搬离。

转机出现在2023年,按照“十四五”重庆市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和社区服务提升的规划,文化村在当年启动改造。

但,改造谈何容易。作为改造工程的设计方,重庆源道建筑有限公司设计师王倩至今回想起来都表情凝重,“简直就是在千疮百孔的‘巴掌地’里,见缝插针的‘绣花’。”

九龙坡区谢家湾街道文化村片区,经过改造后的居民楼焕然一新。记者 郑宇 摄/视觉重庆

PART.01居民楼从“头”改到“脚”

破!这是王倩2023年初见文化村的第一印象。

上个世纪建设的居民楼普遍使用预制板,楼顶常年经受太阳暴晒、雨水浸泡早已开裂漏水,顶层住户虽时常找工匠修修补补,依旧免不了“外面下大雨、家里下小雨”,家具腐坏、衣物发霉是常事。

从楼顶顺势而下,整个外墙墙皮脱落严重,“就好像一个身体溃烂的病人,身上没几处完整皮肤。”王倩指着居民楼告诉记者,不少居民家中墙壁时有渗水,却无计可施。

不过,损坏最严重的是底楼外墙,“不少地方墙壁都已经发黑发霉,石灰块成片脱落、砖头裸露,”王倩介绍,一遇到下雨,底楼居民返渗严重,墙面防水形容虚设。

“以前,晚上不敢一个人出门,楼梯都磨滑了,走不稳怕摔跤,楼道灯光又暗,楼梯扶手上全是锈疙瘩,”在3栋住了快20年,今年70岁的王婆婆告诉记者。

经过一次次院坝会的协商、一次次入户征求意见,2024年7月,在2000多户居民的期盼中,文化村改造工程正式开始。

首先,顶楼不再“打补丁”,而是新做了全楼面防水层,彻底解决漏水问题;其次,对居民楼外墙进行修补粉刷,并拆除之前易燃雨棚,换新不锈钢的铝合金雨棚;同时,底楼墙面新增防水层,特别选用仿水吸石瓷砖铺装,既有效防水又方便清洁养护。

除了提升外在“颜值”,居民楼的内在“肌理”也在更新。比如,楼道的入户台阶进行了更换,重新漆装楼梯扶手,升级照明系统,对电缆电线进行规范排列。

九龙坡区谢家湾街道文化村片区,小区里增添了不少楼梯扶手。记者 郑宇 摄/视觉重庆

眼看30栋老旧房屋本体改造升级完成,王婆婆笑道:“现在,进门不糟心了,出门稳当了,心里也敞亮了。”

九龙坡区谢家湾街道文化村片区,居民正在健身设施上锻练。记者郑宇 摄/视觉重庆

PART.02下功夫打通生命通道

烂!除了居民楼的破,王倩对文化村道路的“烂”,印象也极为深刻,“第一次来勘察现场,我们车都没开进来,既怕道路坑洼不平,也怕路窄无法掉头,担心车辆有进无出。”

一个小区的道路,为何会烂到如此地步?

“主要有两个原因,”诚信香包的老板叶女士已经在51栋楼底做了八年买卖,刚好地处小区路段破损的“重灾区”。

叶女士分析,一方面,这里地势低洼,四面汇水,一下大雨,就变身“小型养鱼池”,积水久久不能干涸,水泥路长期遭受浸泡;另一面,这里地处路口,往来车辆多,路面经受长年累月的碾压,破损也就厉害。

“前些年,一下大雨,这里基本上没法过人,大部分车辆也不敢通行,即便积水退去,也留下一地沙,走得人满脚泥巴。”叶女士说。

地势无法改变,道路问题怎么解决?

经过反复排查,王倩揪住了“积水”的关键,“小区地下排污管道年久失修,本来数量配置就不够,还有不少处于淤堵状态。”

为此,文化村下大力气,重新规划排列地下管网,新建雨水管网约3.3千米,倾泻而至的雨水终于找到地下出路。

同时,小区推进约0.8公里道路“白改黑”,用沥青路全面替换水泥路,不仅增强道路的抗压力,还有效减轻尘土,实用又美观。

打通文化村道路“主动脉”的同时,“车辆乱停放”的道路“血栓”也一并被清除。

据了解,以前文化村车辆乱停乱放可是“远近闻名”,“堵车是常态,不堵车是运气。”一位居民坦言。

“为此,小区进行了道路规范划线,最大限度利用边角地带新增98个停车位,对‘僵尸车’进行了拖移,全面打通生命通道,实现居民畅通出行。”九龙坡区住房建设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PART.03千方百计强化配套功能

小!这是改造过程中,让王倩最为头疼的难题,“简直是在‘巴掌地’里见缝插针‘绣花’。”

原来,文化村公共服务设施急缺,小区配套亟待完善,需要新建不少公共空间。但是,小区地形地貌高低不平、破碎零散,“小区高差超过10米,最大的一块地,刚好只能放下一个篮球场,设计难度极大”。

左思右想,王倩拿出两个办法。

其一,拆建。比如,文化村拆除以前危旧房屋,新建2670平方米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新增社区食堂、青少年托管服务站、24小时社区超市、社区会客厅、社区心理辅导室、闲置物品置换等综合服务功能。

同时,文化村还将原有旧破仓库进行拆除,新建青少年托管服务站,解决附近学校孩子放学后的作业托管、自习辅导、就餐搭伙等社会需求。

九龙坡区谢家湾街道文化村片区,经过改造,小区里增添了儿童游乐设施。记者郑宇 摄/视觉重庆

此外,为了传承建设厂老茶馆的历史记忆,设计团队拆除荒废的配电站,建起“建设茶馆”。瓦红色的墙壁上,老式的电铃、收录机、天然气灶等物件依次排列,在氤氲的茶香中,见证光影变迁。

九龙坡区谢家湾街道文化村片区,经过改造后的社区保留了历史记忆。记者郑宇 摄/视觉重庆

其二,叠加。“你看,这个社区篮球场,以前破损严重、配套欠缺、功能单一、场地利用率很低。”王倩介绍,为此,我们除了修复球场,还增加休闲座椅、运动铺装、球场照明、公共厕所等配套设施。

九龙坡区谢家湾街道文化村片区,改造后的篮球场成为居民休闲的好去处。记者郑宇 摄/视觉重庆

特别是,为了进一步丰富社区文化、再现乡愁记忆,文化村还在篮球场叠加“露天电影”,把上个世纪的建设厂“电影院”搬进了现实,创新打造文化阵地,让单一运动空间发挥出更大的社会综合效能。

九龙坡区谢家湾街道文化村片区,居民正在改造后的篮球场边休闲聊天。记者郑宇 摄/视觉重庆

此外,文化村还翻新通往黄家码头的梯坎路,植入建设厂特有的历史文化符号,打造“建设步道”,既方便居民日常出行,又建成一条具有特色历史文化的山地游憩路线。

“今年2月份,文化一二村片区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全面完成,共改造户外活动空间3.6万平方米,地面绿化补建3300平方米。”市住房建设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文化村还预留了养老项目等品质提升项目,将持续推动文化村蜕变焕新。

相关系列:

解锁城市更新中的“小确幸”①|“微更新”激活山城“大魅力”——重庆探索超大城市有机更新新路径

解锁城市更新中的“小确幸”②|观音桥片区“十八变”!看老牌商圈如何焕新“出圈”

解锁城市更新中的“小确幸”③|安置房小区变身记:从老旧小区到花园洋房 搬走的居民们又回来了

解锁城市更新中的“小确幸”④|巴南区先锋新村小区改造:修好小区环境 和谐邻里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