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关税风暴中的世纪对决|凤凰聚焦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30 20:38:00    

特朗普举关税大棒横扫全球,加加减减、欲征又缓之间,真正在掰手腕的目前只有中美。一边是中国放弃幻想坚决斗争,一边是美国打又怕不赢、和又嫌丢脸,中美对决,波及面有多广?各自的底线、底牌又是什么?从几年前贸易战迁延至今的博弈,中美谁会更胜一筹?

Part.1

激烈的全球关税战,最终几乎演变成了中美对决。特朗普2.0时代的中美贸易战,火药味越来越浓。这一轮,特朗普来势汹汹,不断升级施压,而中国迎头硬刚美国,中美双方在短时间内来到了经贸断链的临界点。

双方的大规模对战,始于4月2日。当天,特朗普推出了酝酿已久的对全球主要贸易伙伴的“对等关税”,其中,中国被加征34%的关税。同时美国政府向全球发出不要回击的警告。但中国并没有理会美国的威胁,并率先表态反对美国的关税攻击。

4月4日,中国连发11条反制措施,包括对所有美国输华商品加征34%的关税,宣布对美医用CT球管发起反倾销调查,将16家美企列入出口管制名单,限制技术出口等。

迫于中国的反制压力,4月7日,特朗普再施压,对中国发出了“最后通牒”,要求中国在“对等关税”生效前取消对美产品的34%的关税,否则美国将对中国产品额外加征50%的关税。但中国不为所动。4月8日,美国对华关税上升到84%。相应的,4月9日,中国同步将对美关税税率提升到84%,并宣布对稀土、锑等关键矿产实施出口管制,将12家美企列入出口管制名单,将6家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

4月10日,根据白宫一项声明,美国对中国产品征收的额外关税已经达到145%,包括本轮增加的125%以及3月初以来已经实施的20%。随即,中国关税税则委员会发出终极加税公告,自4月12日起对所有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商品加征125%的关税。美方若继续加税中方将不再理会。

中国商务部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张建平:

超额关税达80%即构成实质性贸易壁垒,100%关税则等同于完全禁止贸易。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如果美方执意玩这种数字游戏,违反经济学常识,也愿意让全世界来继续嘲笑他们,随便他们了。

与此同时,中国外交部也做出了自4月2日美国出台“对等关税”以来的最强回应,“如果美方真的想通过对话谈判解决问题,就应该停止极限施压、胡作非为!中国从来不吃这一套!”

中美贸易战升级到此,双方经贸关系已到达暂停状态。两国的外贸从业者、进口商、零售商立刻就感到了经贸关系断链的直接影响。4月26日,多家外媒放出消息,美国零售商沃尔玛让中国供货商恢复发货。外媒称,产生的关税由美国消费者承担。

Part.2

贸易战之下,美国经济也面临通胀、衰退的巨大风险。

渣打银行首席投资顾问史蒂夫·布莱斯 :

这会直接影响GDP的增长,现在的关税规模,就算只有10%的关税,就会让美国损失掉0.5%的GDP。高于此,对GDP的影响会更加明显,并且提升经济衰退的风险。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 李稻葵:

打仗就怕事先没想到的风险,中国方面对于贸易战的损失,应该说是做了充分的预案,因为从2018年开始,美国单方面提出贸易问题进行施压,中国方面一直在做准备。

其实,从特朗普刚上任,就开始在加征关税上对中国动作频频。这一轮特朗普发动的关税战,依然是先拿逆差说事。据美国统计,2024年,美国从中国进口4400亿美元,出口1450亿美元,中美贸易逆差达2950亿美元。约占美国经济规模的1%。这就是美国总统特朗普常说的中国赚走美国人的钱。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并购与投资研究所所长 汪昌云:

美元的霸权地位决定了美国维持经常账户的逆差与资本账户的顺差。其实对中国来讲,我们把质优价廉的商品卖到美国,形成我们的外汇储备,钱也没拿回来,投资到美国国债或者其他的资产上,就是借给美国用。我们才是吃亏的一方。但是美国只看到贸易赤字,没看到资本账户的顺差。

而贸易战背后更为深刻的原因是全球化所带来的美国产业空心化与内部分配不均的问题。这一痼疾多任美国总统都没能解决。

七年前,为了解决产业空心化所带来的赤字问题,特朗普首先对中国开刀。2018年,中国还是美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从当年7月开始,美国陆续公布4个清单,对几乎所有中国输美商品征收数额不等的关税。而中国也相应地分四轮对美国输华大豆、汽车、液化天然气等1370亿美元商品加征5-25%关税,覆盖88.3%的美国输华商品。

直到2020年1月,中美才签署了第一阶段经贸协议,美国同意降低税率,但中国需要加大对美国农产品和能源产品的购买。多轮加税后,据估算,在整个特朗普1.0时代,他共对价值约380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征收了平均25%的关税,涉及数千种品类。

而由于贸易战,许多中国制造企业开始寻求向周边国家转移产业链,以求自保。贸易战的惨痛经历也让中国政府开始加速推进高端制造业,加大对半导体、人工智能和5G领域的开发,通过补贴和直接投资,支持国产芯片的研发。同时,中国更为注重开发美国以外的市场。2020年,《区域经济合作伙伴协定》生效,中国深化与东盟国家的贸易联系。

2021年1月20日拜登上台,仍延续了特朗普时期的对华关税政策,甚至扩大了征税范围。同时,拜登在半导体、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产业对中国实施出口管制。而中国也开始实行镓、锗等关键半导体制造矿产的出口管制等措施,以反制美国。到2023年,中国在美国贸易进口国中的排名跌到欧盟、墨西哥、加拿大之后,位居第四。

但经历几年贸易战的中国,对来自美国的打击有了更强大的抵抗力。2025年春节期间,中文人工智能助手DeepSeek在全球迅速蹿红,在140个市场的移动应用下载量排行榜居首位。2024年1-8月,中国新能源汽车占世界新能源乘用车份额的67%,居领先地位。

中国商务部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张建平:

中国依托科技创新持续优化产业链,已构建起高性价比的全球供应链优势。中国的商品物美价优,深受世界各国的喜爱。美国只是中国众多的外贸伙伴当中分量比较大的经济体。即便失去美国市场,仍拥有全球广阔的市场空间。

2024年,美国参议院和美国著名智库分别出了两份报告,评估了贸易战6年来对华打击成果。其中,参议院的报告里明确写到,在美国多年的封锁下,中国在世界贸易出口中的比例却一直在上升,在2019年左右超过美国。而皮特森经济研究所的报告写道,过去6年,美国对中国加征的关税92%都被美国进口商承担,并且进一步转嫁给了美国消费者。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 李稻葵:

中美贸易的显著特征是通过第三方国家间接进行,这折射出全球产业链的深度嵌套。历经多年经济规律塑造,该产业链已形成中国供应大量原材料与关键零部件、多国协同参与的复杂格局。我曾向国际友人如此比喻:全球贸易绝非可切割的“经济饺子”,而是如意大利面条般深度缠绕的共生体系。在此现实下,中美经贸关系乃至整个世界经济,早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不可分割状态。

Part.3

7年贸易战,美国一直在追求的终极目标便是制造业回流。但据2024年的评估报告显示,美国制造业的回流总体没有按预期展开,且使用的设备更多依赖进口。更为讽刺的是,自2022年《通胀削减法案》通过后,美国宣布了约80GW的太阳能电池项目,其中近四分之一的产能背后有中国企业的影子。到现在,美国民众都不相信制造业真的能回流到美国。

通过多年制造业的发展和布局,如今的中国更为自信。

中国商务部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张建平:

中国反制美国的最大底气源于"打铁还需自身硬"的硬实力。作为全球最大制造中心,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比达全球35%(美国仅17%),兼具规模与品质双重优势。更值得关注的是,中国拥有的全产业链布局堪称世界唯一,构筑起对美博弈的铜墙铁壁。

面对反复无常的特朗普,中国也在出台应对措施,减缓关税战对外贸行业的冲击。同时,中国积极地与世界各国建立经贸联系。4月18日,第137届广交会开展首日迎来64530人参展,同比增长8.9%,创历史同期新高,还吸引了超过20万名境外采购商预注册。

复旦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 孙立坚:

当前全球经济体系的核心矛盾,在于美国对商品市场与金融市场的双重垄断。这种垄断地位构建了以美元为核心的国际结算与储备体系。中国是否能够最终建成统一的大市场,对于摆脱美国的钳制极为重要。到那时,即便面临200%的关税壁垒,仍可通过多元化市场网络实现价值闭环。

在美国舆论界,美媒越来越质疑,特朗普政府其实没太多牌可打。中美贸易战在短期内急剧白热化升级,是否是特朗普的失误之举,中美可有转圜余地?

复旦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 孙立坚:

当前全球经济正陷入长期低迷,系统性风险持续累积。值得警惕的是,霸权国家为转嫁国内矛盾,正提升采取极端地缘政治博弈手段的概率。面对这种风险传导趋势,各国亟需构建多维度的风险防御体系,避免成为外部冲突的牺牲品。

制片人:宋阳

编导:夏莎

编辑:王津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