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范成大外放归来,写下一首内涵深蕴的古诗,寄寓了浓浓的思归之情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0-13 08:06:13    

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那一年,八十六岁高龄的贺知章终于回到了他心心念念的镜湖老家,少小离家,老大归来,也算心愿得偿。

人就是这么奇怪,不论走了多远,离开多久,年老时总是惦记着回归,纵使隔了山,隔了海,也是要循着原路找回来的。

贺知章是这样,范成大也是如此,“长年心事寄林扃 ,尘鬓已星星。”,虽然仕途顺遂,但是范成大从未放下归隐之心,石湖一直都是他的日思夜想。

归程万里今三千,几梦即到石湖边。”,范成大使金后,先后被外放广西桂林和四川成都,经年后得以归来,于途中写下一首抒发人生感慨七言古诗,表达了迫切的思归之情。


千峰万峰巴峡里,不信人间有平地。

渚宫回望水连天,却疑平地元无山。

山川相迎复相送,转头变灭都如梦。

归程万里今三千,几梦即到石湖边。 ——宋 范成大《荆渚中流回望巫山无复一点戏成短歌》

简译:

长江三峡的千峰万壑绵延数千里,好像怎么也走不到尽头,行进其中哪信人间还有平地。

如今,由渚宫沿江西望,水天茫茫一望无际,又让人怀疑大地上根本就没有山川的存在。

巴山楚水迎接我入蜀,如今又送我下江东,世事万变,仕途无常,回首过往,如梦如幻。

从蜀地到石湖万里之遥,如今只行了三千里路程,不知道还要做几回梦境才会抵达家园。

赏析:

诗题交代成诗的过程,翻译成白话文就是,沿江陵渚宫西望长江三峡,只见水天一色江水茫茫,再也看不到巫峡的影子,有感而发,于是就做成了这首七言短歌。

荆渚指湖北江陵,江陵为荆州治所,春秋时有楚国的别宫渚宫,此诗节奏明快,内涵深蕴,既抒发了诗人历尽千帆后的人生感悟,也表达了急切的思归之情。

千峰万峰巴峡里,不信人间有平地。”,首句写三峡群峰连绵,山重水复,次句写船行其中的感受,这两句是出川后回望三峡的有感而发。

巴峡原指四川嘉陵江峡,此诗中指长江三峡,即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其中尤以巫峡最长,有“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滴衣裳。”之说。

郦道元在《三峡》中说,自三峡七百里,两岸连山,略无阙处。由此可见,诗人出川之路的漫长艰险,纵使归心似箭,终难抵山重水复长路漫漫,甚至都让人怀疑世上没有平地。


渚宫回望水连天,却疑平地元无山。”,三、四句是出峡后的感受,江陵在长江中游,平坦开阔,水天相连,宽广无垠,船行其中,好像这世上就没有山的存在一般。

范成大淳熙四年(1177年)五月离川,八月抵达湖北江陵,彼时辛弃疾知江陵府,不仅盛情地为范成大接风设宴,还邀请他同游渚宫。

这两句写的就是游渚宫时,船行江中,回望三峡所见的所思所想,与前两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者山川连绵,后者水天相连。

江陵在三峡之东,峡里崇山峻岭,古木参天,峡外水天茫茫,唯有云平无际,两相对比,真是令人感慨万千,有或没有,都是奇绝。


山川相迎复相送,转头变灭都如梦。”,五、六句议论抒情,写入川和出川后的心里感受,也是对世事仕途的感慨。

乾道七年(1171年),因为劝谏孝宗任用外戚张说,范成大得罪孝宗被外放广西知静江府,淳熙二年(1175年)任满后被任以四川制置使之职。

二年前由桂林经湖南至荆州过三峡入川,而今(1177年)又出三峡来到江陵,巴山楚水相迎又相送,羁旅漂泊,南北往返,想起来就像做梦一样。

苏轼有词曰:“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那是风雨过后的世事洞明,而此诗中的这两句则写出了范成大历尽万水千山后的豁然开朗。

归程万里今三千,几梦即到石湖边。”,最后两句写盼归,船到江陵,才行了一小半的路程,几时才能回到心心念念的石湖呢。

山川变换,宦海浮沉,世事无常,转眼都成云烟,历尽百转和千回 ,人生终于彻悟,最好的归宿还是温暖的家园,唯有亲情才可慰藉漂泊的心灵。

写在后面:

范成大,字至能,号称石湖居士,出身仕宦,幼时失孤,虽家境贫寒,但不妨碍其刻苦攻读,12岁时就已经遍读经史子集,14岁开始创作诗文,16岁应试献颂名列前茅。

虽然才华傍身,可28岁之前的范成大却无意科举,只想隐居山林终老一生,后幸得其父生前好友王葆的劝勉和资助,才得以扭转人生。

进士及第后的范成大为官勤勉,不论是身在地方,还是高居朝堂,都卓有政绩,虽然也有过短暂的罢免,可很快就被召回,官至资政殿大学士,去世后被追赠为崇国公,谥号文穆。

范成大有山水情结,更向往田园生活,“邻家相问,这回真个归到。”,淳熙十年(1183年),五次致仕请求后,范成大再次提举临安府洞霄宫,得以回归石湖老家。

从此量船载酒,莫教闲却春情。”,此后十年,是范成大人生中最为惬意开怀的时光,著名的《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就是作于彼时,而他也完成了“归程万里今三千,几梦即到石湖边。”的心愿……